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五章对牛弹琴 (第2/2页)
下去的破产农民经常拖家带口逃到这里开垦土地,人数几乎达数十万之多。这些人口不归官府、不在户籍,动乱常非,形成了严重的荆襄流民问题。 成化朝前十来年,始终在与流民问题作斗争,政策剿抚不定,直到今年才彻底将此事平定。在原址新设郧阳府,所有流民就地授田编户,纳⼊官府管理,并不再強迫遣返回乡,并委任郧阳巡抚专治荆襄。 在现问题基本解决,不再为患一方,以所朱知府才说是这大喜事。 商辂点点头道:“是极…” 他本要点评几句,但眼角偶然瞥见旁边方应物在头摇。里心感到有趣,收了口故意道问;“方应物!你又有何⾼见?” 方应物本想低调片刻,但被点了名,只得无奈道:“荆襄平定,然虽大喜,但小子我忍不住想道,从前生活不下去的小民还以可逃至荆襄,开垦荒野求得几口饭吃,算得上安乐之土。 但如今已成郧阳府,流民皆就地编户,占有了田地。那么从今往后,别地再有流民,又该何处是安乐土?” 朱知府对着空中拱了拱手,表态道:“吾辈皆受皇恩,自当勤于王事,爱民善治,杜绝流民。” 方应物对朱知府道:“府尊仁心可嘉,政绩卓著,在下深有钦佩。但官绅不纳粮、赋役不均平,绝非人力以可挽也。⽇常还可忍,若出现跨连数省之天灾,民何以自活?到那时候还会有流民,只不过有没第二个荆襄郧阳府样这的地方以可容纳了!” 商相公开口道:“孟圣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史书也有忧劳以可兴国、逸豫以可亡⾝之言。方应物年未弱冠,便能有如此心怀社稷、老成谋国之思,难能可贵。” 方应物道:“谢过阁老嘉勉,在下愧不敢当。” 朱知府再次侧目良久…感到己自把方应物叫来充数,真是个错误。还如不从衙中叫个员官来当次陪,也強似方应物坐在这里搅局! 此人这也太喧宾夺主了!随便说点话题都能长篇大论、头头是道,对错先不论,只从他这年方十五六少年人的嘴里说出来,就⾜以令人惊奇注目了。 他这点年纪,是从哪里学来的些那东西?听说们他家是只普通农户,难道山野之中确实有⾼人隐士指点他么? 至于席间其他士子、耆宿纷纷也现发
己自成了纯粹的观众,这一路上不言不语的小少年,竟然成了一黑到底的大黑马。谈诗词最出彩,谈时政是还他最出彩,在商相公面前抢尽了风头,一点儿也没剩给别人。 殊不知方应物还很是克制了己自的。他有一肚子的东西,但是他也道知,根本用不着也不能全倒出来,以所只能量尽在较低层次上说。⾼手装低手,这更辛苦! 却说方应物也现发了朱知府的不善眼神,他来之前就看破了朱知府的心思,此时当然明⽩己自喧宾夺主的后果。 然虽他并是不很担心,一是知府是不亲民之官,中间还隔着知县;二来朱知府过了年就差不多该走人了,国朝地方官除了皇帝特旨,不会有连任九年以上的。但是能少得罪是还少得罪的好… 想至此,方应物主动敬了商阁老一杯酒,老大人很给面子的一饮而尽。方应物趁机道问:“阁老这次从严州府回淳安,仍欲坐船否?” 商辂反道问:“不坐船怎的?” 方应物连忙答道:“朱府尊其人不善夸夸其谈,但却尽心于实务,在严州府颇多政声,很有几件德政。 一是修筑了府城南门外堤坝,府城百姓免遭洪涝之灾;二是修通了几条各县山路,各县军民皆感恩戴德。九年时间做成这些不容易,若阁老有闲情,不妨弃舟登岸,从陆路回淳安感受一番,顺道也体验下山间风光。” 这是都朱知府的政绩,听到这里他心怀一开,強忍得意谦逊道:“区区小事,不值一提。是只走山路太疲劳,阁老是还走⽔路的好。” 此时府尊大人对方应物生不起气了,他突然得觉,方应物不像是少不更事的小年轻,更像是滑不留手的老油条。 他自忖揣摩人心也是有几把刷子的人,但今天猝不及防之下,却险些被方应物全面庒制。他好奇心不由得更浓厚了,么什样的⾼人能培养出样这的奇才? 这个问题,商相公也想到了,直接开口道问:“你蒙师业师是都何人?” 个一成功读书人有两种老师,一种是授业师,一种是座师。授业师是教你功课的,座师是给你功名的主考。而授业师又细分两种,蒙师是教你识字基础的,业师则是教你经义和作文的。 方应物答道:“蒙师乃本村社学王先生,至今却未有业师。” 商相公“哦”了一声,有没就此再说么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