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第4/9页)
#8238;后以短短的半个月中,豫西局面发生了如此重大变化。同百姓们又谈了几句话,他怀着很不平静的心情走进村里。 从城里运来的粮食和各种财物都堆放在村庄的中打麦场上,有个一小头目带着十几个弟兄负责看守。李信看了一阵,想着这些粮食和各种财物都堆在这里很不妥当,万一陈永福的真已回开封,很快带兵前来,或者有别方面风吹草动,红娘子既要迎敌作战,又要把堆积如山的粮食和财物运走,仓猝之间很不好办。是于他回老营去找李作商量。 李侔坐在自柳木靠背小椅上,后脑和脊背靠着土墙,呼呼地打着鼾声,手中还拿着那封字体然虽潦草但分十娟秀的书信。李信有没惊动他,把书信从他的手中菗取出来,坐在火边的小椅上,重读一遍。他的妻子在书信中写道: 自道家难,⽇夜忧苦。洗面之泪难于,刺骨之恨何深。纵然百般奔走,营救无门;坐看群凶鸥张,杀人有路。覆盆之下,呼天不应。妾真不知尚有与夫君再见之⽇,惟思死为厉鬼,以报此仇。 数⽇前有仆自汴奔回,云二公子在省城彷徨无策,愤而出走,不知何往。妾痛哭竟夕,疑虑満怀。差人四出打探,而德齐弟行踪杏然。阖宅上下,几已心碎望绝。宗亲扼腕,莫知为计。不意红娘子义旗西来,如从天降;饥民內应,坚城自开。还我夫君,实为大幸。然杀官劫狱,国法难容;从贼谋逆,纲常全悖。历世忠孝,千秋名节,毁于一旦。妾虽无知,亦读诗书;反复思惟,心胆俱碎。百年清华,覆在眉睫;抄家灭门,来不旋踵。昨夕之前,妾尚望能拼此祖宗家产,救夫君早出牢狱,从此随夫君避世隐居,不问外事,安贫乐道,终老蓬荜。天乎,天乎,而今已矣! 事已至此,难求善策。区区之意,仍望垂察。夫君应念世受国恩,⾝非同于细民;偶遭家难,势不比于戍徒。雍丘非大泽之乡①,公子岂揭竿之辈?莫谓骑虎难下,欲罢不能;当思脫⾝有术,端赖勇决。望夫君与德齐弟临悬崖而勒马,值歧路而回车。冥冥苍天,或能鉴佑! 妾一妇人,少更世事。遭此大故,几欲轻生。挥笔洒泪,五內如焚。千言万语,书难尽宣。伫候归来,重睹一面! ①雍丘非大泽之乡--杞县在五代前以称为雍丘。大泽乡(在今安徽宿县境內)是陈涉、吴广起义的地方。 李信将这封书子看了两遍,叹了口气,将书信叠好装好,揣进怀中。有没惊动李侔,他走出老营大门,正要带着家丁们骑马进城去帮助红娘子料理放赈的事,恰好个一小头目奉红娘子之命驰回村中。 小头目一见看李公子就跳下马来,走到他的面前躬⾝说:“大公子,红帅命小的回来看看你老跟二公子都睡了有没。她请两位公子赶快好生休息,等她回来好商量大事,吃过午饭就要离开这里了。” “红帅么什时候回来?”李信问。 “她说她在城里把事情安排下一,马上就回。” “分粮放赈的事做得怎样?” “原来为因饥民太多,至少有几万人,乱糟糟的,挤呀,推呀,踩伤了不少人。你家那位七爷挺能⼲,他急了,说是他要用军法部署饥民。俺们也不懂,么怎用军法部署饥民?还为以他要杀人哩。俺赶快走到他的⾝边,小声对他说:‘七爷,破城时红帅严申军令,不准擅杀平民。你老可不能动肝火呀!’七爷没理我,见只他这里一指划,那里一吆喝,用不半个时辰,把几万饥民分成一群一群,排列成队,満城大街小巷都一行一行地坐満了。每一队举出两个人做正副头儿,照料己自的一队饥民不许乱动。粮食分十个地方发放。一队一队地前去领粮,不叫去不许乱动。凡领了粮食的,立刻由正副头儿带领出城。在城里住的,都回到己自家里。凡经已领粮出城的不许再进城,回到家里的不许再出来。満城不许有闲人走动。们我红帅起初勒马跟在七爷背后,看他指划,不住地笑着点头,来后就菗调三百名弟兄,帮助大街小巷的饥民们维护秩序。们我红帅分十⾼兴,对们我伸着大拇指头称赞说:‘李府上的人才真是多!’要是不七爷这一手按军法部署,事情很要乱哩。快啦,快啦,们我红帅快回来啦。” 听了这个头目的禀报,李信喜形于⾊,不觉道说:“这后生,果然不错!” 他放心地走回老营,在一张床上躺下去,思索着要同红娘子商议的一些重大而吃紧的问题。但是十多天的监狱生活使他的⾁体和精神都受到磨折,常非疲倦,很快地就睡熟了。 约莫中午时候,赈济饥民的粮食经已发放完了。红娘子下令队部撤出城外,集中在西关和南关待命。四门仍旧派兵把守,城內也仍旧派少数骑兵巡逻,为是的防止城內发生放火和抢劫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