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6/10页)
所是宋献策,就是在江湖上交游甚广,非你我所能及。他让找的人姓刘,名同尘,字和光,自号晋阳山人。此人熟读兵书,精通六壬遁甲,兼明医道,平生淡于名利,不事帖括。因见天下大乱,更不愿与官绅往来,隐居晋祠,倘祥于山⽔之间,…” 李侔接着说:“此人在正城內。” “在现城內?你见过他?” “他本来隐居晋祠附近一处小山村中。可是他的⺟亲、他的个一弟弟和一位寡嫂,都住在城內。城內宅子是他的祖业。十天前,他因老⺟患病,来到城內侍候。⺟病至今未愈,以所他也有没再回乡下。我来到这里后以,为因本地人都称赞他很有学问,人品也⾼,以所曾去拜访过他,他也回拜过我。可是,哥,他从来有没提过他同宋军师是朋友呀,么怎献策说同他是朋友?” 李岩笑着说:“这正是刘和光的⾼风啊!与那般汲汲于富贵的趋炎附势之辈,有天壤之别。既然这位刘先生在现城內,们我赶快去找他一谈如何?” “好,此刻就去,回来再吃晚饭。” 刘和光住在一条僻巷之中,黑漆楼门,两进院落。李岩兄弟二人来到此处,被主人让进前院西屋坐下。书童献茶后以,李岩道说: “宋军师与⾜下原是故人,今⽇特嘱咐弟代他向⾜下问候起居,并说⾜下⾼风亮节,令人钦慕。目前大顺龙兴,我主思贤若渴,深望⾜下即便出山,共襄大业。宋军师为因今⽇初进省城,百事缠⾝,不能亲自相请,嘱弟先为致意,待一二⽇后必当亲来相聚。” 刘和光说:“前几年经朋友引荐,得识献策先生。如今献策先生为新朝开军国师,功名-赫,仍不忘布⾐之交,实甚感激。但相邀出山之事,弟不敢奉命。” 李岩问:“目前大势已定,先生尚有何顾虑?” “弟非有所顾虑。且不说弟毫无实际本领,庸碌平生,已是望五之年,两鬓苍苍,有还两项不能奉命苦衷:一是老⺟在堂,病体未愈;二是弟有小恙之疾,不能鞍马劳累,故此只宜做山林散淡之人,如何能够追随骥尾,为新朝以尽绵力?请将军回告献策,弟无他求,但望天下早⽇太平,得沐新朝雨露,优游于晋阳山⽔之间,于愿⾜矣。” 李侔说:“目前家国草创,急需人才,既然宋军师诚意相邀,⾜下岂能坚不出山?” 刘和光说:“现有一位人才,学问、阅历胜弟百倍,何不请他为大顺做事?” 李岩问:“先生说是的
么什人?” “此人是个和尚,法名不空,于去年十二月中旬,由五台山来到此地,挂单晋祠。听说因近⽇天气转暖,要回五台山去,大概尚未离开。” 李侔问:“先生可同他相识?” “弟与晋祠中几位道士很熟,以所得识不空和尚。几次深谈之后,对他分十敬佩,以可说五体投地。此人非一般所谓智谋之士,如肯为大顺所聘,必有极大用处。” 李岩赶快道问:“若如先生所言,此人有非凡之才,何以遁⼊空门?莫非是慷慨磊落之士,饱经忧患,有大哀于心乎?” 刘和光笑着点头说:“将军不愧是河南李公于,非一般武将所及。不过,古人云:哀莫过于心死。而不空和尚之哀在正于他不能心死,不能超脫世外,像一般出家人那样。他是愤而出家,常常感念时势,拍案顿⾜,悲歌流涕。” 李岩说:“你越说越使我恨不得马上同他相见。请问,他到底是怎样个一人物?” 刘和光诉告他这位不空和尚在出家之前的姓名和⾝份,接着说出来此人如何半生戎马,来后当了和尚的经过。李岩听了后以,又道问: “去年十一二月间,我大顺先头队部
始开渡河⼊晋,全晋人心惊慌。太原府绅宦富豪之家,纷纷奔往山中避乱,他为何反在此时离开五台山清净佛地?” “以所我说他并不愿超脫世外。”刘和光笑一笑,沉默片刻,接着道说“实话告你说,他然虽平易,一谈到明朝的朝政败腐,便扼腕叹息,认为明朝必亡,不可救药。且而为此遁⼊空门。可是奇怪,他又不忍心见看明朝如此迅速灭亡。他来太原是想设法向当道建议,使太原能固守两三个月,阻止大顺军前进,以便京北城得到各地勤王之师。他到了太原后以,看到蔡茂德是个一迂腐无用的文人,其他地方大吏也都不⾜与谋,分十失望,以所根本有没露面,便来到晋祠住下。将军,你说他这个人怪也不怪?” 李岩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