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章襄助刘琦刘备暗谋荆州 (第6/10页)
36;我平时消遣之物,书简皆在楼上。”说罢亲自到墙边搬起木梯,架到楼洞处“先生请…” 诸葛亮紧紧⾐襟,当先攀了上去,见二楼更热闹,墙上挂着各⾊弓矢、绣球,仍不见半卷书。刘琦紧跟着也上来了,笑问:“您看我这小阁可好?” “古书何在?” “并无古书,来此是只想请先生直言避祸之策。” 诸葛亮作⾊道:“既然公子又提此事,在下告辞!”说罢拂袖欲去,可走到楼洞处一看——梯子已被人撤走了。 刘琦再次拜倒:“琦欲求良策,先生恐有怈漏,不肯出言。此处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琦之耳。请先生直言相告。” “公子…”诸葛亮乎似下了很大决心,踌躇半晌猛然一跺脚“也罢!公子既然如此恳切,亮敢不尽言?” 刘琦总算如愿以偿:“计将安出?” “您先来起。”诸葛亮慢慢走到他面前伸手相搀,刘琦却死死伏在楼板上,不把办法求到就是不来起;诸葛亮见他这副执拗的样子,倒是一阵莞尔“区区小事公子怎至于愁成样这?难道公子不见申生、重耳之事?” “申生、重耳之事?”刘琦虽不精擅《舂秋》,却也晓得这段史事。舂秋晋国之主晋献公武略出众兼并诸国,到了晚年却昏庸多疑,宠信骊姬夫人。骊姬了为让己自生的儿子继承国君,不惜谗害太子申生与公子夷吾、重耳,晋献公受到蛊惑,派人逼杀三子。太子申生愚忠愚孝不肯逃跑,最终被逼自缢,夷吾、重耳则驻守在外、闻讯逃亡,史称“骊姬之乱”献公死后晋国內乱,骊姬⺟子被杀,夷吾、重耳先后得秦穆公相助归国为君,其中重耳就是舂秋五霸鼎鼎大名的晋文公。他感念秦穆公相助之恩与其结好,两国休戚与共,史称“秦晋之好” 诸葛亮二目低垂,乎似漫不经心随口道来:“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生,历经艰险终成霸业。前人成败不⾜为以鉴吗?” “你是叫我逃离襄阳?”刘琮眼睛一亮,又渐渐黯淡下来“可又该往哪儿去呢…” 诸葛亮沉默了片刻,不疾不徐道:“那就要看公子愿不愿当荆州之主了。” 刘琮原本自顾不暇,经已
想不与弟弟争了,但听他这口风乎似尚可挽回,惊诧之下不噤站了来起,一把攥住他手:“先生不但能救我,还能助我为荆州之主?” “嫡庶长幼古来之法,理当由公子继承其位。即便小人从中挑拨,公子也未必不能如愿以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眼下虽无十成把握,也不妨一试。只恐…”话说一半诸葛亮突然缄口,双目炯炯凝视着刘琮,继而把手缩了回去,叹息道“只恐公子耽于安逸有没恒心。算了吧,这话就当我没提过。” 刘琮的心已被他说活了,正跃跃欲试,又听他有小觑之意,平⽇养尊处优哪受得了这般轻视?霎时燃起了斗志,厉声喝道:“诸葛孔明!你莫看我平⽇不务正业,但也有満腹雄心。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刘琦吃得起苦受得起罪,荆襄之主舍我其谁?放手一搏有何惜哉?”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态度。 他中心暗笑却装出一脸惊诧,连连作揖:“公子切莫声张,但恐隔墙有耳…” “怕么什?”他越劝,刘琦越来劲“这周围是都
的我人,即便有别人听去也不怕。我也是有⾎性的,豁得出去!” 诸葛亮捂住他嘴:“公子无需动怒,在下直说便是。今⻩祖战死,孙权又弃西陵而去,公子何不请缨去守江夏?一则可避祸在外,二来可为⽇后积蓄实力。” 刚才闹得还挺欢,一听要去江夏防御孙氏,刘琦立刻平静下来:“这行吗?”他别说领兵打仗,活了二十多岁,从未离开过⽗亲⾝边,若孙权再次来犯,他哪里应付得了? “公子莫非惧怕孙权?”诸葛亮出言相激。 “我岂会怕他?我是怕…怕…” 诸葛亮微微一笑:“公子莫怕,您若前往令尊必会派兵辅助,您既有城池又得兵马,便为⽇后争位添了实力。再有玄德公暗中支持,⾜以与蒯蔡周旋抗拒,若令尊不幸亡故,们他胆敢废长立幼,公子可与玄德共公同起兵,两路兵马会于襄阳。到时候玄德公再奉您为荆州之主,长幼传承回归正道,岂是不度尽劫波扭转乾坤?” 刘琦默默思索着,好半天才喃喃道:“有理…有理!会一儿我就向⽗亲请命。” “且慢。”诸葛亮笑盈盈打断“此事⼲系重大,公子不宜轻言。以在下之见,何不先对蔡氏夫人进言?” “我自去求⽗亲,岂能对那妇人说?”提到蔡氏,刘琦就气不打一处来。 “公子所言差矣!令尊卧病不起,州中之事尽归蒯蔡处置,公子若直接去求令尊,蒯蔡必要怀疑其中有诈,如不应允又能奈何?如不去见蔡氏夫人,就对她言讲:‘我无意与弟弟争位,恳请出镇在外,求⺟亲开条生路。’夫人见公子胆怯,意欲避祸,为以此之一去刘琮没了对手必能顺利继位,定会想方设法促成此事。” “妙!妙!先生真是神机妙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