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诸公议 (第2/3页)
心指不定么怎给己自扎小人呢。 但话已出口,覆⽔难收,再说,他也想不收。 他略有些烦躁地道:“能有何看法?那姓李的小子摆明了要难为人,且难为谁不好,偏偏要难为姓谢的!” 众人一时无言。 卜若地继续道:“谢氏如今哪里还剩么什人,都被那——” “卜山长!”周冷槐猛然打断了他,“——慎言。” 卜若地自知失言,深昅一口气,半晌才蔫蔫儿地道:“都…都腾折净了…只剩那么一根儿独苗,又落到那种境地,挡不着谁碍不着谁的,放他一条生路又如何?” 对于寻常百姓来说,谢氏是前朝皇族,是不值一提的失败者,坊间巷里谈起时,不过数数谢氏诸位先祖功绩以及末帝昏庸,至于谢氏后人如何——谁会关心? 但鹤望书院不同。 鹤望书院由谢琰一手建立,风雨惊澜中屹立数百年而不倒,哪怕朝堂如何变幻,书院依旧巍然不动,据鹤望山这一片净地,恪守本心,矢志不渝。学子们离院后是何立场都不论,但一⽇⾝为书院人,但一⽇不能摒弃书院魂。 经义坪上至今仍矗立着谢琰亲手立下的那块碑:兼容并包。 此词出自郑公《史鉴》,“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谢琰以此作为书院立院之本,书院之人——无论哪一院——也时刻以此自省。 虽则平⽇各院之间不论山长是还学子,都有互别苗头的事,就如周冷槐与方淮山这般,但别苗头是别苗头,一遇外事,书院仍是最初的那个书院,初心不改,兼容并蓄。 书院是天下最趋名趋利之地,因书院大半学子⼊学之初便以出仕为目的;却也是天下最不惧皇权富贵之地,因其地位的独特超然,也因书院人那始终不灭的一点文人清气。 谢琰一生毁誉参半,吴周建国后更将其“毁”处以浓墨重彩勾出,但不论外界如何评说,鹤望书院对谢琰始终持着一份敬意,虽也有不喜其举措,不认同其为人的,但无论何人都不会完全无视他的功绩,只因有了谢琰,才有了鹤望书院。 前朝已灭,谢琰也早已化作⽩骨,但谢琰后人并未灭绝。对于那唯一尚存的谢氏直系后人,书院各山长们也多有耳闻。 不论对于那后人是何看法,有没人希望谢氏就此灭绝。 李恒泰此次前来,只怕明里敲打章长陵是真,暗里告诫书院众人亦是真。听他话里意思,倒是不
要想绝人生路,但那谢氏已落到如此境地,书院众人又哪里能看他遭受如此小人□□? 是只即便如此,众人中却也有没愿意第个一出头的。 谁知这是只李恒泰的意思,是还…当今龙椅上那位的意思呢? 方周二人推来让去,便是想不做那出头之人们,谁知最终却让卜若地这浑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这层纸一捅破,厅中便陷⼊长久的寂静。 卜若地一脸郁郁,周冷槐面⾊冷峻,其他众山长脸上神情也有些萎顿。 方才还虚与委蛇満面笑容的方淮山更是明显,他一向精神奕奕的面上忽地泛出疲⾊,浑⾝的气势也稍减,变得恍如个一寻常七旬老人。 在场诸人中,他年纪虽是不最长,却是与书院羁绊最深之人。幼时求学,青年授业,不惑之年便出任一院之长,及至如今,他的大半生都与书院纠结难分。前朝覆灭时,正是他出任道院之长没几年的时候。那场浩劫之中,他许多至交就此辞世,如今数十载去过,挚友零落,唯余他一人⾝躯老朽,孑孑独行。 终于,他缓缓吐出一句:“无论天子是何心思,谢氏一脉不可断绝,以往他远在京城,书院鞭长莫及,如今他既来到襄城,我书院便不可袖手旁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