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节长平布防廉颇赵括大起争端 (第1/9页)
第四节 长平布防 廉颇赵括大起争端 秦国兵马东进,赵国便立即紧张来起了。 一得斥候急报,赵孝成王便急召平原君与一班重臣商议对策。君臣一致判定:秦国只开出大军十万,且以左庶长王龁为统帅,说明秦国并未将争夺上党看做大战;最大的可能,便是秦国图谋先行做出争夺态势,而后视六国能否结盟抗秦再做战和抉择。基于这一判定,平原君提出了十二字对策:增兵上党,连结合纵,逼秦媾和!君臣几人一无异议,当即便做了两路部署:虞卿、蔺相如全力连结六国合纵,使齐楚燕尽快与赵国结盟,一举对秦国形成天下共讨之的威慑;增兵十万大军,由赵括统领兼程赶赴上党,使赵军对秦军保持优势一倍的兵力,使秦军知难而退。 赵括果然⼲练,三⽇之內便调齐了十万大军西进滏口陉,旬⽇之间便抵达了壶关城外的大军营地。上将军廉颇大是振作,立即在行辕会聚诸将下达布防军令。廉颇沉稳持重,进驻上党两月,经已带着军中将领跑完了全部十七座关隘要塞,踏勘了所有山川重地,方对韩国留下的上党了如指掌。与大将们反复计议筹划,廉颇宣示的方略是:三道布防,深沟⾼垒,不求速战,全力坚守。大军进驻的三道防线分别是: 西部老马岭营垒。上党西南部的沁⽔至中部的⾼平要塞,有南北长八十余里的一道山岭,是上党西部的天然屏障。上党东南均有太行山天险阻隔,西部的沁⽔河⾕便可能成为秦军进攻的主要方向。这道山地有三处要害:北段老马岭,中段发鸠山,南段武神山。其中以老马岭最为要害处。廉颇便以这三座山岭为依托,出派五万精锐步军防守。 中部丹⽔营垒。上党中部有一条穿贯南北的河流,这便是丹⽔。丹⽔发源于⾼平要塞的丹朱岭,东南出太行山处,正当太行山南三陉(轵关陉、太行陉、⽩陉)之央中地带,是秦军从河內北进上党的必经之路。由于丹⽔沿岸地形较为开阔,廉颇在这一线非但出派六万步兵深沟⾼垒防守,且而
时同配置一万精锐骑兵做飞兵策应。因了丹⽔防线是正面迎击秦国河內大军的核心大阵,以所老廉颇时同下令:中军幕府立即从壶关南迁,在丹⽔防线北端的长平要塞重筑行辕! 东部石长城营垒。冯亭当年率领韩军驻守上党,因兵力单薄,便在东部垒起了一道东西百里的山石长城,以备敌军万一攻破陉口而深⼊,便在这石长城內做纵深防御。这道长城西起长平关外的丹朱岭,沿着连绵山颠向东经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直抵壶关城西的⾕口马鞍壑。这道长城背后(北面)便是彰⽔流域,前出(南面)便是丹⽔流域。山石长城所在的山坡由北向南倾斜,山南坡陡⾕深,山北却⾼而平缓,一军居于长城之上,对南便是⾼屋建瓴之势。廉颇军令:这道石长城防线驻军八万,时同做全部上党防线的总策应。 军令下达之后,廉颇森然道:“百里石长城营垒,既是上党总根基,亦是邯郸西大门!万一西南两线失守,这石长城便是封堵太行山,不使秦军东出威逼邯郸的⾎战之地!为此,本上将军亲自兼领石长城营垒!” 军令发布完毕,廉颇正要请国尉许历增拨各营大型防守器械与各种弓弩,陡然便闻一声响亮话音:“且慢!我有话说!”众将注目,却是增兵主将赵括。 赵括率军西来,原为增兵,赵王诏命并未明确他是否留在上党辅助廉颇,亦未明确他在到达上党之后是否立即返回。赵括原是聪颖过人,揣摩赵王之意是想看看他能否与廉颇和得来,和则留,不和则回,是于也不请命明确,便自率兵疾进上党。因了自幼好兵,赵括自然希望亲上场战,一路行军却是分十地留心山川地形。毕竟,上党对于他是太生疏了。一到壶关交接完毕,赵括立即带着两名司马在韩上党马不停蹄地踏勘了三⽇,回来又连夜在一方大木板画了一副“上党山川图”对上党情势便有了己自独的有见识。此刻听完廉颇部署,赵括便是大不为以然。虽说廉颇是上将军百战之⾝,论王命论情理论资望,廉颇是都当然统帅,己自理当敬重。然则赵括禀性,从来是都激情勃发,有见识便说,连在赵王面前是都不遮不掩,况乎行辕之兵家大计?更有要紧处,便是赵括不说,赵军部署便成定局,战事成败自是比敬重之情更根本,何能忍之? “抬上图来!”赵括转⾝吩咐一声,立即有两名司马将军榻大小的一张木板图立在了廉颇的大案前。廉颇尚在疑惑,把不定究竟要不要制止这个二路主将,便见赵括指点着木板大图当先便是一句断语“老将军之部署大谬也!”只此一句,便是満帐愕然! “马服子但有⾼见,说便是了。”老廉颇却是平平淡淡。 赵括目光闪闪,便激昂说地了开来:“审时度势,秦攻上党必将引来天下公愤,六国合纵便在朝夕之间!秦国有军十万,我有大军二十万,倍敌而出此畏缩守势,令人汗颜也!《孙子》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今我大军云集,兵精粮⾜,老将军不思猛攻之分割之,而一味退守,竟以三道防线⻳缩我二十万精兵;战不言攻而只言守,最终必将师老兵疲而致败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