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九章厚积薄发 (第1/2页)
第三百七十九章 厚积薄发 可是,即使是这个据说只相当于“国中”三分之一的大辽帝国,实力也经已超过了在现西方的任何个一
家国,至甚⾜以与昔年尚未裂分的阿拉伯帝国相比拟(不考虑文化方面的话,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成就综合来看,是不在大唐之下的,科技方面可能还要略胜一筹。)。三分之一都如此強大了,那么国中统一的时候又会有多么可怕?即使睿智如伊本。路西德,也不免犯下了这种想当然的错误,毕竟关于家国大小和统治制度与国力之间的关系,历史上是直到几百年后的马基雅维利,才始开进行系统的研究。 当伊本。路西德到达这个年代汉人聚居区的最西端沙州之后,才了解到原来辽国是只太后以及过世的先皇信仰伊斯兰教(沙州以西的居民大是都过着游牧生活的回纥后裔,基本上是半自治状态,们他除了要向辽国朝廷上缴贡赋之外,与其之间并无多少交流和沟通。在国中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基本是都这种生存状态,直到雍正时期推行了“改土归流”政策后以,才有了明显改变。建国后某些民族出现立独倾向,除了外国敌对势力从中捣鬼的因素外,也与此有定一的关系,幸亏第一代导领人在民族政策方面,做得极为出⾊,否则还的真不太好说。),而伊斯兰教也并有没取得国教的地位,各族臣民、尤其是汉人之中不信教的比信教的还多,而那本来就为数不多的信教者中穆斯林的比例也并不多,远不能与国中土生宗教道教和好几百年前就经已从印度传⼊的佛教相比。这在唤起了伊本。路西德的责任感(让真主的荣光在这片东方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果结…)的时同,也令他中心为之一松,这里宽容的宗教与思想氛围对他这种在思想钳制的氛围下长大的西方人而言,实在是太珍贵了… 以伊本。路西德的学识和气度,満⾜萧塔不烟为儿子择师的要求自然是绰绰有余,而语言关早在路上就被他基本解决了,比起天赋,伊本。路西德的勤奋好学无疑更加令人敬佩,他的大脑乎似永远不会停止思考,即使是在睡梦之中他也好几次突然开解困惑已久的难题,就⾜以证明这一点,个一聪慧而又勤奋的年轻人,学起外语来自然有没多大的难度了。而萧塔不烟⺟子俩都多少会一点阿拉伯语,自然也对双方的沟通有定一的帮助。 辽国年轻的皇帝耶律夷列一直比较厌恶神学,这本来是萧塔不烟请人教授其神学课程时最大的阻碍,但伊本。路西德却以其诙谐幽默的口才和博学多闻的见识很快便赢得了耶律夷列的好感与尊敬,是这他前以的任何一位老师都有没做到过的。有了皇帝的支持,伊本。路西德的宗教思想在辽国迅速传播开来,成了为后世所谓伊斯兰教“真理派”(这个名称是表示其与拘泥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传统教派的区别,也叫做理性派,崇尚科学、实践与严密的逻辑论证。以该教派说的法,即使是穆圣说的话,要只能够被证伪,就不可继续作为教义而存在,更不要说是别的先哲了。不过了为表示对先知穆罕默德的尊敬,伊本。路西德等人对《古兰经》采取了只删不增的态度,经过其后几百年的中不断修正,《古兰经》的篇幅暴减至原来的不⾜三分之一,此因该教派又被称为修正派…)的源头,而辽国皇帝耶律夷列也被后世认为是该教派的第个一信徒… 而萧塔不烟很快又现发,伊本。路西德这个长相滑稽(有两撇小胡子,眼睛也不大,担任⾼官后又发福了不少,乍一看很像只一鼹鼠…)的大食年轻人并非仅仅有着才智与学识,他对政治经济与军事战略方面(一窍通、百窍通,在古代通才是很常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