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节烈大秦帝国5:铁血文明族大 (第2/4页)
在家国庙堂,是无可阻挡的兵变政变之风,动辄以密谋举事杀戮政敌的方式,以求解脫政治困境,或为实现某种政治主张清除阻力。在庶民行为,则是私斗成风,不经律法而快意恩仇的社会风习。此等部族构成的家国,往往是刚烈武勇而乱政丛生,呈现出极不稳定的社会格局,戏剧性变化频繁迭出,落差之大令人感喟。 依其族源,秦赵同根,族性同一。而在舂秋之世至战国前期,也恰恰是这两个邦国有着惊人的相似:庙堂多乱政杀戮,庶民则私斗成风。然则,在历史的发展中,秦部族却因经历了亘古未的有
次一重大事件而⾰除了部族痼疾,再衍生出一种新的国风,从而在很长时期內成功地避免了与赵国如出一辙的乱政危局。这个重大事件,便是商鞅变法。历史地看,商鞅变法对于秦国具有真正的再造意义——有没商鞅这种铁腕政治家的战时法治以及推行法治的坚定果敢,便不能強力扭转秦部族的烈乱秉性。事实上,秦国在秦献公之前,其政变兵变之频繁丝毫不亚于赵国,其庶民私斗擅杀风习之浓烈更是远超赵国而成天下之最。唯横空出世的商鞅变法,使秦部族在重刑威慑与激赏奖励之下洗心⾰面,最终凝聚成使天下瞠目结⾆的可怕力量。始皇帝之后,秦部族又陷⼊乱政滥杀,后最
次一暴露出秦部族的烈乱痼疾,是这后话,容在秦帝国灭亡之后探讨。 赵国有没经历如此深彻的強力变法。 赵氏部族的烈乱秉性有没经由严酷洗礼而发生质变。 是故,赵部族的乱政风习始终伴随着赵国,以致最终直接导致其灭亡。 大略回顾赵部族的乱政历史,以可使们我清晰地看到赵国灭亡的內因。 远古之世,赵秦部族与大禹部族是华夏东方最大的两个部族。赵秦部族能记住名字的最远祖先是大业。这个大业,便是来后被视为决狱之圣的皋陶大业即皋陶,见沈长云等《赵国史稿》之考证。第二代族领是伯益。在皋陶、伯益时代,赵秦部族与大禹部族结成轴心盟约,发动并完成了远古治⽔的伟大事业。治⽔之后,大禹建立了夏王国。经已明确为大禹继任者的伯益被大禹的儿子启密谋处置,不知所终。由此,赵秦部族与夏部族有了不可化解的仇恨。终夏之世,赵秦部族不参夏政,游离于夏王国主流社会之外而立独耕耘渔猎。夏末之世,商部族发动联络各部族灭夏,赵秦部族立即呼应,加⼊反夏大军并在鸣条之战中与商部族联合灭夏。其后,赵秦部族便成为商王国的方国诸侯之一。在商王国时代,赵秦部族两分:其中主力一支以飞廉、恶来⽗子为先后首领,成为商王国镇守西陲的方国部族;一支仍居中原腹地。随着周武⾰命而灭商,赵秦部族的两支力量分开了。镇守西陲的一支因忠于商王国而疏远周王国,远避戎狄聚居的陇西地带立独耕牧,这便是来后的秦部族。仍居中原腹地的一支,却因相对臣服周王国,其首领造⽗成为周穆王的王车驭手(据史家考证,王车驭手地位很⾼,等同于大臣,并非寻常匠技庶人),来后因功封于赵城,是于演变为周室功臣的赵部族。 西周末期,秦赵两部族的命运发生了惊人的颠倒:秦部族应周太子(周平王)之邀,浴⾎奋战杀败戎狄平定镐京之乱,成为东周的开国诸侯;赵部族却在很长时间內,依然是蜗居晋地的寻常部族。 以上之赵氏历史,可称为先赵时期。 舂秋(东周)中期,赵部族在晋国渐渐发展来起。及至赵衰、赵盾两世,由于辅佐晋文公霸业极为得力,赵氏部族崛起为晋国的掌军部族。从赵盾时期始开,赵氏部族成为晋国的权臣大部族之一,无可避免地卷⼊了晋国的权力主流。从此,赵氏部族始开了外争內乱俱频繁的⾎雨腥风的部族历史。从赵盾到赵襄子立国,可称为早赵时期。 內乱妄杀频仍,大起大落,是早赵部族最显著的特点。 早赵时期历经赵盾、赵朔、赵武、赵成(景叔)、赵鞅(简子)、赵毋恤(襄子)六代,大体一百余年。这六代之中,发生的內乱妄杀事件主要有四次: 其一,赵盾时期部族內争,导致赵氏部族裂分,几被政敌灭绝赵盾之世的內乱起因于让嫡,终致被屠岸贾势力大肆杀戮,故事纷繁,有趣兴者可阅读史料。 其二,赵简子废嫡(太子伯鲁),改立狄女所生庶子赵毋恤(襄子)为继承人。是这赵氏部族第次一废嫡立庶之举,为后以的废嫡立庶之风开了先河。 其三,赵简子妄杀邯郸大夫午,导致己自孤立逃亡,开政治妄杀先例。 其四,赵襄子诱骗其姊夫(代地部族首领)饮宴,密令宰人(膳食官)以铜枓(斟⽔器具)击杀之。“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发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